改编自真实案件的电视剧《我是刑警》以一种质朴且深入的方式展现了重大刑事案件侦破的过程,播出后迅速引起了观众的热烈讨论。该剧在豆瓣上获得了7.8的评分,并成为了爱奇艺平台上首部热度突破一万的刑侦题材大剧。过去,由于其纪实性的特点,公安刑侦类的作品在电视屏幕上一度沉寂。然而,《我是刑警》通过回归现实主义的叙述手法和类似纪录片的拍摄风格,不仅描绘了一线刑警的工作历程和成长轨迹,也勾勒出了中国基层刑侦体系的发展轮廓,成为该类型创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剧中所呈现的“西山矿抢劫杀人案”、“张克寒连环持枪抢劫杀人案”等复杂案件,生动地再现了像秦川这样的基层刑警们在追捕凶手时的艰难岁月。故事从1995年鹤岗发生的1.28特大杀人抢劫案开始,它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窥视上世纪90年代社会状况和刑侦工作实际情况的窗口,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紧张刺激的破案现场之中。
特别吸引人的要数时间跨度长、侦破难度高的“张克寒连环持枪抢劫杀人案”。这个案件是以震惊全国的“周克华苏湘渝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为原型进行精心改编的。张克寒是一名狡猾的职业罪犯,他跨越多个城市实施犯罪,造成了多名无辜者死亡并抢夺了大量现金。张克寒的形象被刻画得非常深刻:他有着极强的反侦查能力,利用监控盲区作案,在逃跑过程中不断更换装扮和改变步态,甚至藏身于荒野墓地中。现实中的周克华逃亡了八年才被警方击毙;而在剧中,张克寒案件同样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追捕。
直面刑警办案的真实困境
不同于其他常见的刑侦剧,《我是刑警》不仅聚焦于真实的案件,还毫不避讳地展示了刑警们在破案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矛盾。例如,在张克寒案中,地方公安机关与专家组之间的合作障碍便是一个显著的问题。剧情中,警方因为两地警方协作不顺畅、办案人员专业技能不足以及官僚作风等问题,多次错失抓捕张克寒的机会。这种对现实中破案困境的还原,虽然可能不如一些紧凑悬疑的刑侦剧那样容易吸引观众,但跟随主角秦川的脚步,观众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刑警们面对的挑战。
现实主义叙事引发情感共鸣
经过多年的摸排,秦川逐渐锁定了张克寒的特征,并了解了他的行为模式。当再次发现张克寒的行踪时,秦川立即协调部署,动员了超过三万名警察和武警,将整座城市严密包围。剧中还展示了警方的专业精神和高效协作,如集中上千人观看监控视频、不同城市的警力联合搜山等场景,这些都令观众感到振奋。
针对张克寒喜欢露宿墓地的习惯,秦川安排了四百名便衣警察在三个墓地及下山路径附近蹲守,最终成功击毙张克寒。当确认案件告破,秦川到达现场,眼中含泪,举起双手竖起大拇指,向所有参与案件的基层刑警致敬,感谢他们八年来不懈的努力。
《我是刑警》通过其“事真、人真、情真”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打破了以往刑侦题材依赖悬疑推理和黑白对立的传统模式,开辟了一个新的叙事领域。这部作品不仅让观众更深入了解了刑警工作的艰辛与荣耀,也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