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影评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到底想告诉我们啥?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到底想告诉我们啥?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以音乐为纽带,讲述教育与救赎的故事。观影前,我对“一群‘问题少年'遇到一个好老师,通过爱的教育彼此治愈”这类叙事的电影已经不太有感了,以为自己不太会被感动了,但没想到在这段音乐与爱的旅程中,还是不忍流下了眼泪。在此期间,我反复地思考着一个问题:一个好的教育到底需要什么?在这里也让我找到了一些答案。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到底想告诉我们啥?插图

一份好的教育,需要等待与耐心。马修刚刚来到“池塘底”时,他首先给予了每一个孩子一个认识与改正的机会,包容并袒护了当时犯错了的几个小孩,而这与校长常用的“犯错-惩罚”单一强化不同,让孩子们感到,也为与孩子们建立信任关系打下基础。面对问题与错误,校长的倒数时间只有三秒,而马修足足给了十五秒,给孩子们一个思考的时间。这是一个很小的不同,但我想这是爱的教育的入门砖。因为有了一个等待的时间,就让孩子们有更大的改变的可能。正如电影中所说“永远不说永远,凡事皆有可能。”当然耐心不等于纵容,需要有一个适量的度和明确的底线,没有限度纵容又到另一个极端去,与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了。所以一份耐心播下一个可能的种子,而明确的底线遏制邪恶的生长。

一份好的教育,需要发现、理解与尊重。教育不只是教人知识,更是育人灵魂。在电影结尾处有个很触动我的点,就是孩子们通过飞出纸飞机给马修告别,马修拿起纸飞机,可以清晰地认出这是谁的字迹,这是谁写的内容。马修来到这里,去了解每一个孩子,关注孩子们的个性,去发现孩子的优势,即时加以引导与鼓励。我想这是教育育人的第一步。再说“理解”这个词,我认为理解是要教育者真正以平等姿态从被教育者角度出发,要去以他的视角去思考,从他的成长路上出发。马修开始得到孩子们的信任,也是依托着他真正地尊重孩子们,将之看为一个人而对待。马修没有为他们预设一个坏孩子前提,而是平等地了解孩子,让孩子们写下自己的梦想,而反观校长,总是固执地用“犯错-惩罚”强化刺激对待孩子们,并且偏见地认为在这里看什么都是坏事。心理学中也有个教师期望的说法,学生会受到教师评价的影响,更倾向去成为评价里的人。如果一个老师只是先认定学生无药可救,把学生的一切行为打上坏事的标签,这便是剥夺了主体人的能动性,久而久之,一个善良的孩子也极有可能成为心理扭曲的人。

一份好的教育,需要恰当科学的方法。只是一味地带着观念、态度去教育,也是有失偏颇的,教育还需要真正科学得当的方法。开始,马修面对设置陷阱打伤另一个工作人员的小孩时,他用了一个巧妙的方法,先承诺不告诉别人,再让他亲自去照顾那名工作人员,还对别人说,是他志愿来帮助的。这对了那个小孩一个改正机会,又给他了一个正面行为示范,还夸奖他,让他明白善意做事得到的美好反馈。面对吵闹、精力充足的孩子,强制地封闭着禁锢,或者增加学习任务都是忽略孩子的天性,而马修用了合唱班的方法,可以让精力充沛的孩子们一同动起来,又能带长期得不到关怀的孩子感受到美好与温暖,虽说是有马修本身就做过音乐的原因,但不得不说,这个巧合也造就了春天的绽放。

教育应该是一个扎根于实践土壤的事业,他需要在现实生活中针对不同情景选用恰当科学的实际方法去推动发展。此外,电影里有一个小孩也给了我很多震撼与思考,就是那个看起来问题最严重的蒙丹。他身上我看到两个很有趣的说法:一是说从蒙丹视角出发,他是一个智力低下又天生攻击性较强的少年,他真的能接收到马修的善意吗?他大概是那个没有被感化的角色,也象征着现实。马修始终是平凡人,其实万千教育者也是,在复杂世界中,独特的个体的改变不会如电影一般梦幻美好,实际生活里教育的工作也不会一帆风顺,甚至更多的是如“蒙丹”一样的少年,有多少是自作自受的活该,有多少是因缘际会的惋惜……另一个思考是,最后的火并没有实际的证据证明是他放的,但平行时空里的观众会和其他人一样,结合他平时的作为以及最后吸烟的镜头就认为是他放的火,我们是否也没能真正学到马修老师教会我们的东西?

“正确的路很难走,但总会有人不计后果地走下去。”我想教育正是这样的一件事,它始终是慢反馈的,是一件伟大而不易的事。教育需要真正地平等的尊重与理解,有需要耐心与包容,还要扎实知识与实践功底,需要带着爱去浇灌每一个生命。而我们为何要坚持教育?如电影中这首音乐的歌词“一道无尽的金黄亮光,直通往路的尽头。”一般,教育也是如此,用无私的善意与爱浇灌的果实会在最后马修和佩皮诺共同坐的班车上,一同去往的前方金色道路。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2023 斑马电影 - 本站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movie3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