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解读中国工作室、腾讯视频、上海广播电视台、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以及学习出版社联合出品,真实传媒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的六集纪录片《田野之上》,以其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深刻的社会洞察,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当代中国乡村的真实画卷。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农村生活的纪录片,更是一份记录时代变迁的时代影像志。
随着自媒体平台的迅速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起乡村生活来。那些充满泥土气息的故事,对于久居都市的人来说,既亲切又陌生。之所以说熟悉,是因为许多人本身就来自农村,那里是他们童年的乐园,也是心灵的归宿。平日里,通过各种媒介渠道,我们得以窥见乡村的一角;节假日时,也有机会亲身走进田野,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但这种短暂的接触仅能带来表面的认知,与真正的乡村生活相去甚远。在很多城里人的心目中,乡村似乎只是一道模糊不清的风景画,而《田野之上》正是要打破这一固有观念。
影片开篇,在上海的一个书场内,十几位主创人员正观看一场名为《一粒米》的评弹表演,并向观众提出了一个问题:你知道一两稻米有多少颗米粒吗?经过仔细计数,答案揭晓——1936颗。这个数字提醒着我们,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也可能隐藏着未知的秘密。同样地,对于乡村的理解,我们也往往停留在表层,充满了误解和偏见。有人将乡村浪漫化为田园诗般的净土,也有人将其描绘成贫困落后的象征。
为了纠正这些错误印象,《田野之上》的团队决定深入实地考察,历时一年多,行程超过十万八千里,走访了全国一百多个村庄。在此过程中,他们围绕粮食种植、畜禽养殖、人才引进、生态农业等十一个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些话题不仅反映了创作者对中国乡村现状的独特见解,同时也紧密贴合国家当前推行的乡村振兴战略。
纪录片不仅仅是对现实的简单再现,更是对未来的积极展望。它试图引导人们重新审视中国乡村,认识到其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重要性。近年来,我有幸多次访问苏浙沪地区的乡村,发现无论是村容村貌还是农业生产方式,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大多数人对中国农村的记忆可能仍然停留在过去,未能跟上乡村快速发展的脚步。那么,这种情况是否只是局部现象?或者仅仅是我个人认知上的局限所造成的错觉呢?
《田野之上》给出了明确的回答。摄制组几乎走遍了全国各地,从北大荒到广东佛山的古老村落,再到山东潍坊等地,最后到达江西上饶。拍摄地点之广泛,内容之丰富多样,足以证明该纪录片具有超越个体经验的客观性和说服力。比如,纪录片的第一站选择了江西上饶的一户稻农家庭,这里不仅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水稻栽培遗迹的地方之一,而且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耕种方式。随后,镜头突然切换至北大荒,展示了那里的机械化大农场。这样的对比,既展现了中国农耕文化的多样性,也体现了乡村振兴战略中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目标。
每一集《田野之上》都精心挑选了不同的故事线索,旨在全面展示中国乡村的发展现状。例如第二集中,不同地区的乡村故事被巧妙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画面集合,共同强调了一个核心理念:鼓励村民根据自身条件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无论是广西的山林养鸡模式,还是山东的发酵床养猪技术,亦或是阿拉善草原上的防风治沙措施,都在讲述着同样的道理——因地制宜,创新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讲述这些故事的过程中,导演们还亲自参与其中,与被拍摄者互动交流,创造出许多温馨有趣的场景。比如,在介绍发酵床养猪法时,导演装扮成猪八戒的形象,与发明者一同表演了一段生动活泼的“八戒说唱”。这种方式虽然看似偏离了传统纪录片的客观原则,但实际上却是将“直接电影”与“真实电影”两种风格相结合的大胆尝试,既保持了客观性,又增加了情感共鸣。
纪录片最后一幕聚焦于四川大凉山深处运行的“慢火车”。尽管高铁网络已经遍布全国,但这趟缓慢行驶的绿皮火车依然承载着重要的使命——为山区居民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低廉的价格和缓慢的速度,象征着一种对传统文化和社会公平性的尊重。正如中国式现代化所倡导的理念一样,“一个都不能少”,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发展带来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