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思道之所以未能继续辅佐雍正,背后涉及多重考量,这之中交织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和个人智慧。
首先,邬思道曾明确表示,他不再适合担任朝中要职的原因,与他在雍正即位之初的一番对话密切相关。
当雍正成功继承皇位并稳定局面后,并未留在康熙灵前守丧,而是急匆匆地返回。回到府邸后,他第一时间找寻邬思道,商讨当前局势及未来布局,并承诺会妥善安排邬思道的地位。
面对此景,邬思道提出了自己不适合继续为官的三个理由。首要原因是他的身份问题——作为前朝钦犯,若被重用,则不免引发关于康熙与雍正两位帝王决策正误的争议,为政敌留下口实。
其次,由于自身的身体状况,邬思道认为自己难以胜任正式朝臣的角色,这不仅关乎个人形象,更关系到朝廷的威仪。
最后,他强调自己的才智已尽,过去所依赖的手段多为权谋之术,而今朝需要的是光明正大的治理之道,因此他难以再为新朝做出贡献。
邬思道的这一番分析,既有理有据,又直指要害,雍正不得不慎重考虑。
其次,邬思道深知雍正许多不宜公开的秘密。长达十余年的合作中,邬思道作为雍正的重要谋士,几乎参与了所有关键决策,包括一些不可告人的行动。这些往事一旦被提及,都可能令雍正想起那些不愿回忆的过去。
此外,邬思道对于雍正的性格与行事风格了如指掌。多年的相处使他对雍正有着深刻的了解,也让他预见到雍正可能对自己的态度变化。
在决定退隐之际,邬思道向老十三透露了自己的预感:府中那些专司秘密任务的人,恐怕将面临不测。
事实上,邬思道选择离开,并非单纯因为身体不便、身份尴尬或才智耗尽。这些只是表面借口,实际上他是出于对自己安全的考虑。
即便腿脚不便,作为幕后高参依然可行;至于前朝钦犯的身份,在历史长河中亦不乏先例;至于才智耗尽的说法,则更是站不住脚,毕竟后来他还为田文镜和年羹尧出谋划策。
邬思道精心设计了一种“半隐”模式,以确保自己的“逃遁”。他向雍正解释,选择这种模式一方面可以保障生计,另一方面也为将来双方思念对方时能够相见留有余地。
然而,这并非邬思道的真实想法。事实上,雍正给予的任何资助足以让他衣食无忧,而所谓的“思念时能见面”也只是虚言托词。后来当雍正试图在田文镜处与他会面时,邬思道得知消息便迅速躲藏起来,自此彻底销声匿迹。
邬思道的真实意图,是让雍正明白,尽管自己离开了权力中心,但仍处于他的掌控之下,以此换取雍正的信任与放手。这就是邬思道告别雍正背后的真相,各位对此有何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