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丨影视瞭望哨
7月14日,聚焦于高精尖领域的电视剧《炽焰》正式亮相于国家电视台的荧屏。
带着明星光环与励志主题的双重加持,加之央视频道的黄金时段播放,本应是一场视听盛宴的开启,却意外地遭遇了冷启动。
截至7月22日,据猫眼专业版数据,《炽焰》的热度排名仅位列第十一,未能挤进前十榜单。
更为引人关注的是,《炽焰》的收视表现同样不尽如人意。
以往,央视平台播出的作品虽不一定能成为话题中心,但收视率往往稳健,然而《炽焰》却未能延续这一传统。
面对这一现象,人们不禁疑惑:是什么原因让这部原本预期中的“爆款”未能如期绽放光彩?
难道,黄晓明这位曾经的收视保证,如今已无法单枪匹马引领剧集走向成功?
细究《炽焰》遇冷的根源,三大因素不容忽视。
首要原因是宣传策略上的缺位。
一部剧集的成功,前期宣传至关重要,它能够为作品预热,制造话题,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然而,《炽焰》在开播前并未展开大规模的宣传攻势,这在当下“热搜”成风的娱乐市场显得尤为突兀。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他热门剧集往往通过社交媒体造势,提前锁定观众期待,而《炽焰》的低调处理,无疑使其在起跑线上落后一步。
其次,《炽焰》的题材选择过于小众,难以引发广泛共鸣。
该剧围绕着科技精英的生活与工作展开,其中的人物背景非同寻常,多数拥有顶尖学府的教育背景,硕士研究生学历在剧中竟成了常态。
这种设定与观众日常经验相距甚远,缺乏代入感,使得普通观众难以在情感上与角色产生联结。
近年来,贴近生活、易于共鸣的剧情更受欢迎,而《炽焰》的高端定位,显然未能把握这一趋势。
最后,主演黄晓明与王鸥的人气下滑,亦为该剧的受挫埋下伏笔。
明星的个人魅力与影响力,对剧集的吸引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尽管黄晓明依旧保有一定知名度,但其核心粉丝群体的黏性减弱,路人粉占据了主导地位,他们追剧与否更依赖于作品本身的口碑与热度。
王鸥虽曾凭借《琅琊榜》《伪装者》等作品崭露头角,但其独立扛剧的能力尚未得到充分验证,她的存在更像是为剧集增色的点缀,而非决定性因素。
《炽焰》的市场反馈不佳,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方面,而是多因素交织的结果。
若能在宣传策略上加以调整,或许能为剧集带来不一样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