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影评 聊聊《小小的我》和朋友们关于“消费苦难”的那些事儿

聊聊《小小的我》和朋友们关于“消费苦难”的那些事儿

在一次偶然的B站视频浏览中,我被一位UP主提到的“为了不剧透,片中某些令人震住的表演就不描述”这句话深深吸引。这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个演员如何能够完美地诠释残障人士的角色,而不至于让观众感到突兀,甚至能够在特写镜头下依然保持角色的真实感?

聊聊《小小的我》和朋友们关于“消费苦难”的那些事儿插图

于是,带着这份好奇,我决定和朋友们一起去观看这部电影。观影结束后,我个人给出了8分的评价。这部电影通过出色的表演、细腻的镜头运用和的音乐,成功地触动了我的情感,同时避免了过度煽情,展现了一种克制的情感表达方式。这种处理手法让情节在关键时刻戛然而止,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然而,我也注意到,由于故事本身较为平铺直叙,以及人物形象略显脸谱化,导致影片结构的连贯性和流畅性有所欠缺,因此略微扣分。

OK,让我们回到正题,讨论一下“消费苦难”的话题。近年来,许多影视作品、节目开始聚焦社会边缘群体或底层人民的生活,引发了关于“消费苦难”的。有人认为这些作品是在利用观众对某些话题的关注来获取利益。这部电影自然也成为了我们讨论的对象。那么,什么是“消费苦难”?什么样的行为算是消费苦难呢?

(宇宙免责声明:本文仅为个人观影体验分享,非传播学、电影学专业研究者,欢迎大家加入讨论,感谢🙏)

——关于“消费苦难”的含义拆解

1、关于观影中的“消费”

简单来说,消费是一种价值的交换过程。具体来说,就是电影发行方通过宣传手段让观众了解电影内容,并购买电影票进入影院观看。观影结束后,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进行评价,从而影响口碑和市场反馈。

2、关于“消费苦难”的定义

经过一番讨论,我们认为“消费苦难”主要是指片方利用信息差进行宣传,借势某些敏感话题吸引观众关注,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收入。当观众发现影片内容与预期不符时,就会觉得被欺骗,认为影片在“消费苦难”。

3、消费苦难的相关界定

在讨论过程中,我们发现“消费苦难”的定义因人而异,很难用法律标准来界定。但我们可以列举一些可疑程度较高的行为:

❶明牌“诈骗”:宣发过程中明确表示影片聚焦某个话题,但实际上并未提及。这种行为确实涉嫌消费观众的信任。

❷套壳公式做题:将某个话题作为背景板植入影片内容中,但不进行深入探讨或细节处理。这类影片往往在宣传上大做文章,但在内容上却草率了事。

❸呼吁关注喊口号:虽然这种方式可能会引起一定的争议,但如果仅仅是口号式的呼吁而没有实际行动,也很难让人信服。

如果一部影片只是在话题上取巧,而在内容质量上不过关,最终还是会暴露出问题。“消费苦难”更像是舆论对这类影片的一种负面评价。只有那些真正关注社会问题、用心制作的影片才能赢得观众的认可。《》这部影片在我看来就很有诚意,它以一种克制的方式呈现了患有疾病的正常人的生活状态,避免了过度煽情。四字弟弟的表现也非常出色,他成功地诠释了一个从未在大银幕上出现过的形象。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有深度、有温度的作品出现。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2023 斑马电影 - 本站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movie3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