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影评 《走走停停》影评:电影院里照镜子,感觉真别扭

《走走停停》影评:电影院里照镜子,感觉真别扭

评分:分至7.5分之间。

《走走停停》影评:电影院里照镜子,感觉真别扭插图

这部作品是近期涌现的又一部元级电影,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近得令人不适。在获得天坛奖后,便被友人多次推荐,一直对其抱有好奇。终于观看完毕,感受平平,未见惊艳之处,然而其后续影响却深远。

它仿佛是《》和《银河写手》的混合体,从《不虚》借鉴了落魄编剧重塑人生的故事设定,从《银河》中吸取了元电影所特有的元素。但与前两者相比,《走走停停》向前迈进了一步,由“北漂”故事转变为“洄游”归乡。我甚至能预见到七八年后的自己——一个事业无成、爱情空白、多年北漂而一事无成的彻头彻尾的失败者,灰头土脸、一贫如洗地返回故乡,遭受家人白眼、邻里议论嘲笑,在求职无门后彻底放弃挣扎,成为一个对各种非议和轻视视而不见的麻木之人。抱歉,我来是为了观影,不是为了自我反省。

回到电影本身,采用了三层“戏中戏”的复杂叙事结构,分别对应着现实生活、拍摄中的黑白电影以及记录拍电影过程的,同时在画幅上做足文章,2.35/1.78/1.33的不同比例,同样在影调和色彩上有所区分。画面在这三层文本间不断跳转,通过对同一故事不同视角的探讨产生了某种“立体主义”式的互文对比,营造出戏谑与讽刺的效果。

相较于《不虚》和《银河》,《走停》更进一步,由“北漂”转向“洄游”。如果说前两部作品讲述的是“对执念的坚持”,那么本片则是关于“放下执念后的新生”。这样的题材对我而言并不新鲜,大约三年前就阅读过关于“洄游青年”的社会调查报告,但在大银幕上系统地讨论“洄游”还是首次。

称其为“照镜子”实为一种褒奖,因为只有极为真实的描绘才能引发共鸣。世界就是这样,并非所有的情感付出都有回报,也不是所有宏伟理想都能实现。坚持理想固然崇高,但也要接受全力以赴后的徒劳无功。所谓的“洄游”,是放下而非放弃。人总需要继续生活,即使一无所有也要硬着头皮前行。

吴迪回到家乡后的不适应,不仅仅源于时空的转变,更来自于文化和认知的差异。多年在大城市形成的观念与故乡的文化语境发生了激烈碰撞,作为山东人的我深有体会,曾在与前任及其家人的多次争执中感到无力。这两种价值观本身都无可厚非,但让他人接受并认同自己的观点确实困难,人们都倾向于坚持己见。“求同存异、理解包容”说来容易,或许强求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本就是一种霸权行为。

任何选择都没有绝对的对错,只要能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即可。吴迪正是这样的人,他做出选择,付出努力,面对失败,承担后果。就吴迪这个角色而言,其实并未实现明显的“角色成长”,他始终保持着那种性格,没有太多变化,只是最终接受了自己的平凡,与自我和解。

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在于没有给观众营造虚假的希望。吴迪回到家乡后依旧懒散且失败,没有发生所谓的“树挪死,人挪活”的奇迹,导演显然也无意为观众编织好莱坞式的虚幻梦想:与高中同学暧昧未遂的关系最终不了了之,一群理想主义的失败者组成的临时摄制组问题百出,最终因母亲的意外而草草收场。吴迪最终还是融入了家乡的生活——成为了一名出租车司机。

影片有两个细节颇为有趣:第一处是电视台领导不出意料地抢夺了辛苦拍摄的纪录片的署名权,并通过剪辑技巧重组了纪录片的真实素材,从而塑造了一个与实际情况完全相反的“吴迪”形象,展示了“蒙太奇”的强大影响力。

另一处在片尾,三年后成为出租车司机的吴迪()与再婚的冯柳柳(高圆圆)在交通堵塞中偶然重逢于街头。两辆行驶不稳的车,两个心存情愫却又彼此牵绊的中年男女,没有一句对白,但流动的情感已溢满整个画面。让人联想到《溺水小刀》中与小松菜奈在街上骑单车的长镜头,两人的位置不断变化,彼此间的微妙情感呼之欲出。

林林总总,至此搁笔。在电影院里反思自我,确实是一种不太愉快的体验。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2023 斑马电影 - 本站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movie3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