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伦敦上演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舞台剧版本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这部由黑人女演员弗朗西斯卡(Francesca Amewudah-Rivers)饰演朱丽叶,以及当红小生“荷兰弟”(Tom Holland)扮演罗密欧的剧目,让不少观众感到了视觉上的冲击。
网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人调侃说,这样的选角让莎士比亚的棺材板都难以保持平静。
在他们看来,弗朗西斯卡的形象与莎士比亚笔下朱丽叶的形象相去甚远,她那壮实的身材和英气逼人的眉宇,让人不禁联想到其他类型的剧目,比如《罗密欧与忽必烈》这样的魔幻史诗。
有人甚至戏称,让荷兰弟和弗朗西斯卡在《蜘蛛侠力战铁血女》中扮演主角,可能更符合他们的形象。
当然,也有声音提出,如果非要演绎莎翁的经典,不如尝试性别转换,让荷兰弟扮演朱丽叶,而弗朗西斯卡则扮演罗密欧,这样或许能为剧作带来新的视角和深度。
然而,大多数人认为,弗朗西斯卡并不适合扮演朱丽叶这一角色,这并非关乎她的肤色或背景,而是因为她的形象与原著中的描绘难以吻合。
正如莎士比亚所描述的朱丽叶,她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星,是天降的明珠,而弗朗西斯卡的形象似乎与这样的赞美诗难以相提并论。
这并不是西方名著第一次进行“黑化”尝试。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已经看到过拉丁裔女星出演白雪公主,非裔演员扮演小美人鱼,以及“大码女孩”饰演《美女与野兽》中的美女等。
尽管童话故事的原作者并没有明确指出公主不能是黑人,但历史剧和纪录片中黑人演员的选角却引起了更多的争议。
例如,历史剧选择黑人演员扮演英国王后安妮·博林,纪录片中黑人演员扮演埃及艳后,这些都引起了观众的不满和批评。
要知道,历史上的埃及艳后并非非洲土著,而是马其顿人的后裔,是欧洲白种人的后代。
尽管女王本人可能并不像伊丽莎白·泰勒那样白净美丽,但也没有考古证据表明她是黑人。
因此,当这部纪录片播出后,埃及人愤怒地指责网飞搞历史虚无主义,并有律师准备起诉片方,认为这篡改了历史,传播了错误的文明起源观点。
剧组在面对观众的质疑时,常常以打破刻板印象、追求多元审美为由,强调所有族裔都应有平等的出演机会。
他们认为,使用黑人演员可以更好地展现角色的深层次特质,如安妮·博林作为王室中的弱势群体,以及她所遭遇的苦难。
然而,观众的反问也颇具挑战性:如果所有族裔都是平等的,为何不找白人演员扮演马丁·路德·金?如果黑人演员可以出演任何角色,为何不让他们扮演人猿泰山?
这些问题反映出,尽管剧组试图小心翼翼地维持“正确”,但偏见仍然无处不在。
与这些争议选角相比,《少年包青天》中黑人演员扮演焦尸的做法显得更为真诚。
每当有黑人演员出演白人创作的名著时,海外平台上的争论总是激烈。
演员遭受网络暴力成为常态,“白左”和种族主义者的争吵也屡见不鲜。
看似所有人都在为黑人的权益而争论,但实际上似乎没有人真正关心他们的历史和现实。
显然,将黑人演员置于白人的故事中并没有缓解种族矛盾,反而加剧了社会的撕裂。
倡导多元文化和展现种族包容本身并没有问题,少数族裔中也不乏优秀的演员和美人,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角色。
真人版《阿拉丁》在这方面做得就很好,选择了英印混血的娜奥米·斯科特(Naomi Scott)来扮演茉莉公主,她的形象与动画版非常契合,观众也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选角。
人们并不排斥肤色深沉的公主,但反感的是剧组以“政治正确”为名,强行推广质量不高的作品,并指责大众的品味。
西方社会对于美和丑的看法是有共识的,去年的萝莉岛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岛上的女孩子们都符合大众的审美标准,这表明,如果没有政治正确和激进的审美多元化,人们更愿意接受自然的审美观。
要实现真正的包容和多元,完全可以创作一些基于少数族裔文化的新作品,并邀请黑人演员来演绎。
黑人族群并不缺乏故事,他们的历史和文化中有许多可以挖掘的素材。
如果想要让黑人成为童话故事的主角,可以从非洲的神话传说中寻找灵感,而不是一味地翻拍安徒生童话。
可以创作关于失落的诺克文化的故事,或者讲述非洲部族如何发展农业文明,如何独立发明冶铁术。
甚至可以在非洲的雕刻艺术中找到创作的灵感。
现实主义的素材更是丰富,可以讲述黑人的励志故事,或者拍摄关于种族和解和社会批判的电影。
只要认真挖掘,总能找到讲述黑人故事的正确方式。
无论如何,这都比简单地将黑人演员放入白人的文学作品和历史叙事中更为恰当。
回顾过去,米高梅在拍摄《大地》时,由于不想使用华人演员,选择了两位白人演员来扮演中国农民,尽管他们的外貌和中国人有所差异,但影片效果还算可以接受。
然而,现在的欧美导演们却选择了与白人既不神似也不形似的黑人演员来扮演白人角色,这种做法显得敷衍,更像是在利用黑人演员来快速制作带有黑人元素的作品以获取利益。
与其说这是艺术创作,不如说这是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他们利用“黑白平权”的名义,以最短的时间制作出带有黑人元素的作品来吸引观众。
后台回复“投胎模拟器”
我将提供投胎模拟器的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