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筷尖轻轻夹起一块油光满面的红烧肉,镜头紧随其后,她毫不做作地大口大口地咀嚼,每一口都显得那么真实,每一口都似乎在诉说着食物的美味。
即便是我这样对肥肉敬而远之的人,看到这一幕,也不由自主地咽了咽口水,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食欲,不禁想要问:那红烧肉,真的那么诱人吗?
而在《白鹿原》中,李沁扮演的田小娥,在饥荒中挣扎求生,她看到地上散落的野菜,不顾一切地扑过去,连土带菜一起塞入口中。
那一刻,她忘记了脏污,忘记了一切,只为了生存。演员的敬业精神,让人敬佩。
然而,关于演员是否真吃的问题,也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
事实上,这背后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因素。有时,剧组为了节省成本,会使用假的道具食物,或者食物已经变质,不能食用。
在这种情况下,演员只能通过表演来模拟吃的动作。
刘奕君曾提到,优秀的剧组会准备新鲜的食物作为道具,让演员能够尽情地享受食物,更好地诠释角色。
但更多的剧组,为了节约成本,一桌饭菜可能会被反复使用,导致食物变质。
演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可能会吃到变质的食物,那种滋味,无疑是难以言喻的。
即便如此,他们仍需坚持表演,甚至在反胃的同时,还要说出台词,继续投入到角色之中。
在《甄嬛传》中,蔡少芬饰演的皇后在给陈建斌饰演的皇帝夹菜时,因为过于投入,不小心将假的海参夹给了对方。
陈建斌在镜头前,像嚼着橡皮筋一样,继续表演,直到镜头移开,才赶紧将食物吐出。
如果演员能够将假吃假喝演绎得如同真实一般,那么他们的演技无疑是出色的。
有人说,假吃是对作品的不负责任。
但事实并非如此,只要演员的表演能够让观众沉浸其中,不被察觉,那么他们的表演就是成功的。
演戏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作,影视剧中使用道具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关键在于,演员如何通过自己的表演,让这些道具变得栩栩如生。
演员需要有极强的信念感,他们必须相信自己所吃的是美味佳肴,这样观众才不会察觉到任何破绽。
除了假吃,古装剧中的无实物表演同样令人赞叹。
演员面对绿幕,独自演绎着情感的起伏,即使对面空无一人,他们也能将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更困难的是,当情感达到高潮时,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被迫中断,演员需要在短时间内调整情绪,继续表演。
在影视剧中,虽然一切都可能是虚构的,但演员的表演却是真实的。只要他们的表演能够触动观众的情感,那么这部作品就是成功的。
请不要再简单地认为演员假吃就是敷衍了事,他们的演技赋予了作品情感和灵魂。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