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勒泰》掀起了新的热潮。
李娟的名声早已如雷贯耳。
众人皆言,她笔下的文字拥有疗愈人心的力量。
而电视剧版的《我的阿勒泰》,其治愈效果更是不言而喻。
李娟对于自己的散文集《我的阿勒泰》持有谦虚的态度,她坦言虽然书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但也不乏对读者情感的巧妙把控,这种策略或许可以看作是一种巧妙的吸引。
我们对此表示认同。
有些散文过于追求技巧,以至于读来令人感到过分矫揉造作。像我童年时读过的《小桔灯》、《茶花赋》、《白杨礼赞》以及《丑石》等作品,都让我感到难以忍受,以至于我对散文产生了终身的警惕,即便是余秋雨的作品也不例外。
曾有一篇网络热文,讲述了一位父亲如何培养出美德的女儿,文章感动了无数人,被疯狂转发——直到后来人们发现作者根本没有女儿。是的,文章中的情感是真实的,只是作者没有女儿这个事实。
李娟在一方面坦诚自己的作品充满真情实感,另一方面也承认自己对读者情感有所“算计”,这至少显示了她一半的真诚。
电视剧的导演同样展现了一半的真诚,他明白自己的作品精准地触及了观众的心理,却声称自己在使用这种影响力时非常节制。
那么,什么是“精准踩准”呢?
是那片广袤的草原,
那位英俊的王子,
那位清纯的灰姑娘,
那些质朴的价值观,
以及那些令人憧憬的爱情故事——
你想要的一切,剧中应有尽有。
这样的剧情,不治愈你又治愈谁呢?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情况往往并非如此。
我对三毛并无太多好感。
包括她那所谓的荷西。
我可能天生就对文艺女青年有着一种隔阂。
当然,你也可以将我归类为文艺女青年。
我承认自己有文艺的一面,但我的本色,是比男性还要理性的理性。
在现实中,所谓的浪漫可能只剩下了“浪”,而没有了“漫”。
就像余秀华和她的小男友,他们的关系似乎也只是昙花一现,并没有持续的浪漫。
三毛为何选择自杀?
失去了荷西,她失去了她所追求的浪漫。
后来她又看上了一个老人(这里就不提名字了),她住进了他的家,但老人并未与她共享那份浪漫。
她无法忍受这样的现实。
这就是所谓的浪漫破产。
比这更糟糕的是马金瑜的情况。
马金瑜现在似乎已经销声匿迹,不知道是不是上次的募捐让她暂时无忧。
我们只知道,她口中的“扎西”,原本是个汉人,真名谢德成。扎西这个名字是她为了电商事业而起的艺名。
众所周知,一个想要从事电商的凉山姑娘,尽管她实际上是汉人,名叫王大妞,她完全可以给自己起一个类似“铁古木”这样的名字。
在商业领域,使用艺名更是常见。
如果你想卖鱼,你得叫自己“水上漂”;如果你想卖鸡,你得叫自己“窝上草”。
马金瑜自导自演的戏码,从美丽的爱情故事,到家暴的悲剧,再到募捐的温情故事,三个孩子需要社会的帮助,接下来的故事,我们拭目以待。
《我的阿勒泰》还是值得一看的。
它的画面养眼,
那片美丽的草原,那是我的家。
看看就好,不必太过当真。
那位英俊的王子,也只需欣赏即可。
马金瑜虽然才华横溢,但她的故事最终也只落得一个扎西。
三毛有她的荷西,李娟则选择了独自一人。
不过,她在书中所向往的那个男人,似乎也叫西,是西德勒,还是什么西,已经记不清了。
灰姑娘情结,或许才是治愈人心的真正良药。
在一般的女频故事中,男主角必定英俊潇洒,而女主角则往往相貌平平,甚至平庸。
如果女主角美若天仙,那么这就变成了男频故事,此时男主角则需要相貌平平,甚至平庸。
男频故事是为了满足平凡男性的幻想,所以女主角必须美丽;而女频故事则是为了迎合平凡女性的梦想,所以男主角必须英俊,并且富有且多情。
女主角的平凡甚至平庸,你几乎找不到她的优点,只要清纯就足够了。
李娟在自己的散文中,描述了她心动的男人,像国王一样高大、帅气。但她清楚,那样的男人不属于她,她只是在他经过时,记下了心中的悸动。
然而电视剧却完成了她的梦想。剧中的女主角完全符合她的形象,而男主角则帅气到令人窒息,并且深深地爱着她。
但电视剧终究是电视剧,关掉电视后,现实就会回归。
阿勒泰,马金瑜,它们就像是卖家秀与买家秀的对比。
蓝天白云,草地牧羊,这些确实存在。
但那个梦中的巴太,可能永远只存在于梦中。
梦醒时分,哦,谢德成,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