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微短剧的激烈竞争中,追求“爽点”的密度似乎成了行业的新常态。
国内微短剧市场近两年来蓬勃发展,不断涌现新趋势。最近,“老年霸总剧”这一类型异军突起,以《闪婚老伴是豪门》为代表的作品不仅获得了数亿的播放量,也因其剧情的荒诞和夸张而成为网络热议的焦点。
“国产短剧疯了”的话题迅速登上热搜,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1938年,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设计了著名的“斯金纳箱”实验:一个装有食物的小盒子,旁边有一个可以按压的杠杆,小白鼠通过按压杠杆获得食物。实验中,小白鼠逐渐学会了通过按压杠杆来获取食物,形成了条件反射。
微短剧在某种程度上,也像是一个斯金纳箱,它验证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剧中的荒诞情节和夸张表演,就像是那个杠杆,每次按压都能触发观众的“爽点”,带来多巴胺的分泌。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制作方就必须不断地制造“爽点”。
在微短剧的竞争中,追求单位时间内“爽点”的密度,使得剧情变得越来越“疯狂”。
在文化产品中追求“爽点”本身并不是问题。一些被一些人嘲笑的“槽点”,可能正是另一些人的“爽点”。尽管许多“疯狂”的微短剧在主流文化产品的评价标准下显得质量不高,制作粗糙,但它们确实满足了一部分特定观众的需求。长期以来,市场上缺乏针对这些群体的文化产品供应。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国产微短剧的“疯狂”可以被合理化或免于批评。相反,微短剧行业的健康发展应该探索除了“疯狂”之外,为观众提供“爽点”的途径。如果只是简单地“加大剂量”,不仅会提高观众的阈值,导致他们逐渐失去兴趣,与主流文化脱节,甚至可能突破道德底线。这些风险都可能导致微短剧行业的崩溃。
这不是无端的担忧或夸大其词。网络文学、直播、短视频等互联网时代的新兴娱乐形式都曾经历过类似的混乱阶段,最终都是通过及时的调整才回归正轨。
同时,地方政府也应该保持清醒,不应盲目跟风微短剧的“疯狂”。
微短剧的热潮显而易见,许多城市和地区都希望抓住这个机会。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影视产业的重要基地,近年来许多城市纷纷加入或计划加入微短剧的制作。不仅有大量的微短剧制作基地建立,许多文化产业园区也将微短剧作为发展重点,甚至全面转型。
加入微短剧的地区,有的确实拥有影视产业的基础,有的则自认为具备这样的基础。但地方政府对微短剧的押注,其背后的逻辑与行业资本的追捧相似,都是看中了微短剧的低门槛、小投资、高回报和短周期的特点,希望它能成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然而,并非所有参与者都能在这场热潮中成功,也不是所有从业者都能从中获益,甚至可能导致同质化竞争。不考虑自身资源的盲目跟风,可能会变成一场无谓的赌博。同时,如果行业的“疯狂”状态持续下去,那么它就像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