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警察》这部剧中,最触动人心的,莫过于那个坐落在偏远山区,与外界联系几乎全靠步行和马匹的派出所。
尽管从孙所长及其同事们的口音中难以判断他们是外来的坚守者还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片广阔的土地上确实存在着像孙所长这样脚踏实地、默默奉献的基层民警。
这也正是我初次见到这位脾气火爆的孙所长时,对他产生了莫名的好感。
与那些亲力亲为的副局长相比,孙所长因为村民家牛走失而动员大量警力进山搜寻的行为,更贴近我们对基层民警的普遍印象。
然而,《人民警察》似乎未能摆脱为了歌颂而歌颂的窠臼,那些本应在平凡中被悄然发现的感人故事,却一次次被生硬地演绎成了令人不适的说教。
这个条件艰苦的山中派出所,本应让这些基层民警的朴实无华令人动容,却变成了一场对孙所长个人英雄主义的颂扬。
就像安萍这样的普通片警,本应在被误解中以无怨无悔的态度赢得观众的同情,却突然冒出了一个富有的商人父亲张鹏浩。
而这位看似受到安萍特别关照的学徒,在安萍随口提及要为辖区独居老人安装报警器后,便让自己的父亲捐赠了所需的一切。
虽然这样的情节设计并无不妥,但这些事真的只是小片警一句话就能实现的吗?
或者说,《人民警察》中将太多本应经过复杂行政程序的事情过于简化,将许多现实中难以实现的事情,一股脑儿地归功于剧中需要被歌颂的个体。
或许在某些观众眼中,这样的描写并无违和感,但在我看来,这样的剧情并没有给剧中人物带来多少正面影响。
相反,我对这样的剧情和设计感到有些不屑,因为太多的事情已经完全超出了个人甚至小集体的能力范围。
就像曹慧跟随孙所长巡山并在山中露营的夜晚,小警员将山中通公路和电灯的成就,归功于孙所长一次次跑县里争取的结果。
乍一听,这样的赞美和颂扬似乎并无不妥,孙所长本人也没有否认手下讲述自己事迹的真实性。
但问题是,作为一个身处大山深处的派出所所长,孙所长真的能凭一己之力让县里出资修路吗?要知道,修建这样一条进山的道路,可不是几十万块就能解决的。
或者说,《人民警察》再次将政策性的内容,在颂扬某些个体时强行赋予了他们太多超出能力范围的故事。
要知道,“村村通工程”是一项由国家层面推动的系统性工程,包含了公路、电力、生活和饮用水、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等一系列内容。
作为“村村通工程”中最重要的“村村通公路工程”,不仅要力争在5年内实现所有村庄通沥青路或水泥路的目标,还规定了以国家和省出资为主,地方财政(市与县)配套部分资金,严禁向农民强制摊派的硬性规定。
也就是说,如今那些延伸至自然村寨的柏油路或水泥路,或许有像孙所长这样的基层民警的努力。
但更多的是,国家政策的推行和严禁向农民强制摊派的规定,才有了村民敢于在夜晚行走的美好生活。
或许对我来说,将公路修建归功于孙所长的行为,不如多展现一些孙所长帮助村民找牛的平凡日常,你觉得呢?
关于《人民警察》的解读就暂时到这里,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