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影视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定位问题。在《唐伯虎点秋香》这部经典喜剧中,郑佩佩老师所饰演的华夫人,无疑是影片的灵魂人物,也是故事中最大的反派角色。而巩俐扮演的秋香,虽然美丽动人,却更像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催化剂。
这种现象并不仅限于周星驰的电影。在《功夫》中,哑女的角色虽然重要,但与秋香相比,她的戏份并不突出。如果真要选出一个女主角,那应该是包租婆。
在一些电影中,女主角可能是男主角的伴侣,如《食神》中的莫文蔚。但更多时候,男主角的伴侣并不总是故事的核心。例如,在《九品芝麻官》中,钟丽缇和蔡少芬的角色对剧情的推动作用,似乎不如张敏扮演的戚秦氏,甚至可能还不如苑琼丹扮演的三姑。
在《新龙门客栈》这样的电影中,虽然看似有两个女主角,但最终周淮安所爱的是邱莫言。然而,从剧情的角度来看,真正的女主角其实是张曼玉扮演的金镶玉。
在古代叙事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参与度并不一致。在《伊利亚特》中,布里塞伊斯和海伦都起到了引发男性争端的作用。巴里柯认为,这些女性角色的戏份,反映了平民对和平的渴望,但她们的戏份终究有限。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如《三国演义》、《西游记》和《水浒传》,都没有明确的女主角。而在现代作品中,尤其是那些强调个人冒险的故事,往往会将感情线作为故事的线索。夏多布里昂和梅里美的作品,就有“异国他乡,邂逅异族美女,展开爱情故事”的情节。
现代浪漫爱情故事中,男追女或女追男的情节设计,往往能够迎合大众的口味,如穷小子爱上富家千金的故事,这是典型的才子佳人传奇。而在日本少女漫画中,也常常出现天才少女迷倒贵公子的情节,如《交响情人梦》。
有趣的是,对于成功的评判标准。在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女主角虽然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却失去了爱情。巴尔扎克在结尾的陈述中,流露出一种苍凉之感。然而,从现代的视角来看,女主角得到了两千万法郎,并且摆脱了负心汉,这难道不是一个大快人心的故事吗?
女主角不一定非得是男主角的妻子,她的结局也不一定需要依赖美满的爱情。《飘》的结尾,斯佳丽在失去瑞特后,虽然痛苦,但最终她决定回到塔拉,展现出了坚强的意志。这种情节设计,比那些“赢了世界却输了爱情”的故事,要高级得多。
当故事的女主角与男主角的伴侣身份绑定时,往往意味着故事的主题是追求事业和爱情的双丰收,这样的情节容易变得单一。而当女主角不局限于男主角的伴侣时,故事往往会更加丰富。
例如,在《伪装者》中,最重要的女性角色并不是胡歌的红颜知己,而是他的姐姐明镜。在《大宅门》中,女主角并不是白老七的伴侣,而是二奶奶。在《龙珠》中,虽然悟空的伴侣是琪琪,但如果要选出一个女主角,那应该是布尔玛。在《幽游白书》中,幽助有他的女伴,但最有力的女性角色是幻海。在《巫师3》中,虽然杰洛特有叶内法和特莉丝,但真正的女主角是希里。在《最终幻想7》中,虽然蒂法是克劳德的伴侣,但推动剧情前进的女主角是爱丽丝。
当我们不再局限于“我代入了主角,我就非要女主角是我的老婆/老公,故事的结尾应该是我们在一起,顺便获得众人艳羡的成功”这种思维时,我们的视野将变得更加开阔,看到的世界也将大不相同。
同样,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够摆脱恋爱脑和性缘脑的束缚,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