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下,战歌嘹亮,林深叶茂,将士如云。"
这便是《亮剑》中,李云龙与赵刚在一次畅饮后,齐声高歌的激昂旋律,歌声中两人紧紧拥抱,情感深厚。
纵观全剧,他们不仅是生死与共的战友,更像伯乐与千里马,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生活中,彼此间都有着难以言喻的默契。
然而,随着解放战争的结束,新中国的成立,李云龙和赵刚之间的思想却逐渐产生了分歧。虽然表面上他们依旧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但内心深处,隔阂已然形成。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是因为李云龙和赵刚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导致了他们在思想和言语上的冲突。
但事实上,两人之所以渐行渐远,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他们的初衷和为人处世的方式不同。其中,田雨的一句话,更是一语中的。
参军的初衷是什么?”
在《亮剑》中,李云龙和赵刚无疑是最受欢迎的“黄金搭档”。他们从抗战时期相识于独立团,一直相互扶持,直至全国解放。
尽管赵刚与李云龙相识的时间,远不及丁伟和孔捷这两位老战友,但他们在李云龙心中的地位,却远超他人。
李云龙和赵刚之所以在抗战时期能够成为无话不谈的挚友,却在解放后逐渐疏远,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点。
首先,是两人参军的初衷不同。观众们都知道,李云龙在参军前,只是一个生活在大别山中的贫苦百姓,以编筐为生。
在黄麻暴动时期,李云龙之所以加入红军,并非出于革命理想,而是出于生存的无奈。
与此相反,赵刚的背景则大不相同。他在燕京大学的学习经历,以及作为延安抗大的毕业生,都显示出他的家庭条件要远胜于李云龙。
即便赵刚并非出身豪门,至少也是城市中的中产阶级家庭,这是李云龙所无法比拟的。
最重要的是,赵刚参军的初衷,是出于对国家的热爱和抗日救国的决心,在国家危难之际,他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
赵刚这样文化素养极高的人,在参军前必定经过深思熟虑。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生命如同风中残烛,随时可能熄灭。
因此,赵刚加入八路军,除了满腔热血,更与他的理想和抱负紧密相连。
这一点,在《亮剑》中,田雨早已洞察一切。她和赵刚一样,都是文化素养极高的大学生。
在剧中的一个片段中,李云龙和赵刚重聚畅饮后,田雨在床上向李云龙阐述了两人的不同,强调他们并非同一类人。
当田雨告诉李云龙他没有理想时,李云龙愤怒地反驳:“我没有理想?我要没理想,我还在老家编筐呢。”
田雨则解释说:“理想有两种,一种是我实现了我的理想,就像你,从一个编筐的变成了将军;另一种是理想通过我得到了实现,哪怕牺牲生命,赵刚就属于后者。”
通过这一幕,我们自然可以看出两人参军的初衷不同。李云龙参军是为了生存,虽然后来他学到了军事知识,明白了战斗的意义,但他内心并没有真正的理想。
因此,在剧中李云龙听到田雨对赵刚的分析后,显得困惑不解,甚至将赵刚与丁伟相提并论,疑惑地问:“他怎么变得和丁伟一样,忧国忧民了?”
而赵刚则不同,他参军是出于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希望建立一个和平自主、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为人处事的方式”
第二个原因,是李云龙和赵刚为人处事的方式不同。李云龙在与上级打交道时非常圆滑,而且总是力求占便宜,不吃亏。
例如,当386旅旅长让他去上任时,虽然他表面上答应了,但实际上却私自带走了上百套军装,当被服厂工作人员阻拦时,他甚至说出了一番歪理,称这是他当厂长的“工钱”。
李云龙还与后勤部部长以及楚云飞进行了一些稳赚不赔的“交易”,除了在旅长面前吃过亏外,他在其他人面前几乎从未吃亏。
而赵刚的为人处事方式则截然不同。全国解放后,他在北京工作期间,对自己和他人要求严格,绝不容忍任何不正之风。
即使面对上级,赵刚也敢于直言,如果自己没有权力制止对方,他就会直接越级报告给组织。
这一点在《亮剑》中,田雨也有所体现,他认真地对李云龙说:“一个领导搞特权,挥霍公款,乱搞女人,唱堂会,乱摆宴席,赵刚能把他捅到中央监察委员会。”
通过这一幕,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赵刚性格温和,是一名儒将,但他的性格却非常嫉恶如仇。
对于赵刚过于认真的性格,李云龙还做出了一番形象的解释,他睁大眼睛说:“老赵这个人,不适合在北京待着,太敏感了,地上有两只蚂蚁打架,他都得分个公母来。”
结合李云龙和赵刚参军的初衷,以及他们为人处事的方式,我们足以看出两人在思想境界上的不同。
如果说李云龙是一位职业军人,那么赵刚无疑是忠于理想主义的革命者,两者在思想上的差异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