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扇门的开启,一扇窗的推移,便能让人穿梭于不同的时空,体验百态人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传说中的霸道总裁、亲切的王妈,或许就在下一个转角等待着你。
创作短剧,无需远赴横店,上海嘉定的安亭,那片占地250亩的上海国际短视频中心,经吸引了无数剧组的目光。
它们短小而精悍,
节奏之快,令人难以置信。
与传统电视剧不同,微短剧通常分为两种时长:1-5分钟一集和5-10分钟一集。演员和剧组常常需要16-18小时的待机时间,一周完成一部剧的拍摄,甚至一天内拍摄20集,这已成为短剧拍摄的新常态。
诸如袁成杰这样的歌手兼演员主演的《女明星的契约新郎》,以及抖音上拥有超过500万粉丝的斯麦林主演的《盛夏的果实》,许多明星和网红的短剧都选择在上海国际短视频中心取景。甚至在电影《飞驰人生2》中,一些与汽车相关的镜头也是在这里完成的。或许,你曾经欣赏过的某部短剧,正是在这里诞生。
6月27日的上午,记者走访了影棚,发现“温馨客厅”“豪华办公室”等场景的门口都挂着“使用中”的牌子。来自全国各地的剧组,通过圈内的推荐,纷纷来到这里。
上海国际短视频中心的副总经理俞耀透露,影棚的租金大约在每天6000-8000元之间,只要提前与工作人员沟通拍摄需求,就可以在园区内的3个影棚和数百个场景中自由拍摄。
多样化的场景和无需转场的便利性,极大地提高了短剧拍摄的效率。俞耀表示,短剧行业的拍摄节奏之快,已经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在高峰时期,甚至有六七个剧组同时开拍,每个剧组都保持着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园区每月平均产出十余部高品质短剧,已经有多部作品投放市场,并获得了积极的市场反响。
构建多样化的“短剧+”生态系统
短剧行业经过几年的沉淀,在2023年迎来了爆发期。根据《2024微短剧行业十大观察》报告,2023年微短剧拍摄备案的部数和集数分别达到了3574部和97327集。2023年短剧市场规模达到了373.9亿元,预计2024年将超过500亿元。许多媒体将2023年称为“付费短剧元年”。
同时,短剧的形式也在逐渐从“短剧+广告”向“短剧+X”的方向发展。
近两年,“短剧+文旅”的结合越来越受到欢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曾推出一部名为《河姆渡的骨哨声》的文旅微短剧,该剧画面精美、制作精良,播出后获得了高播放量和好评。
“作为上海首家专门为微短剧打造的拍摄园区,我们也在考虑如何将上海的特色场景,如老上海石库门、武康路洋房等融入这里,结合上海的老上海风情和嘉定的汽车文化,创造一些特定的场景,为‘短剧+文旅'的发展奠定基础。”俞耀表示。
在“短剧”这棵茁壮成长的大树上,新的枝条正在不断生长。
多重“加法”,
探索短剧基地2.0版本
俞耀介绍,园区占地约250亩,目前仅开发了25%到30%。“未来,我们计划开发更多的影棚,比如在棚与棚之间搭建现代街道的外景,包括古装剧所需的状元楼、城墙、连廊、九曲桥等场景,以满足更多拍摄需求。”
除了提供场景,短剧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更多的“加法”。俞耀表示,园区可以为拍摄的剧组提供从场景、服装、化妆、道具、设备到演员,甚至住宿、餐饮等全方位的服务。影棚内还设有办公区域,为入驻的185家影视行业企业提供场地,剧组拍摄的素材可以在这里完成剪辑和包装。
在这样全面的服务支持下,几乎可以说,只要团队准备好,进入园区就能从零开始制作一部剧,实现“制作一站式”和“制播一体化”。即从前期短视频的创意与策划、中期的拍摄与制作,到后期的直播运营及广告投放,提供一条龙服务。
为了更好地探索这一模式,今年4月,喜马拉雅喜豹传奇公司、华誉影视和姚记科技等各方代表共同启动了“喜报计划”,计划在今年内规模化生产10部精品竖屏短剧,汇聚各方力量,共享资源,共同创作,形成以“IP-制作-发行-投流”为核心的微短剧制作全链路。
作为喜马拉雅的合作方,上海喜莱坞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的编剧柳文轩和李逊唯负责“喜报计划”的剧本初筛工作。柳文轩表示,短剧是当前受众喜爱的媒介形式,尤其在移动端具有很大的传播优势。“喜报计划”对喜马拉雅的海量IP资源开发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也为广大网文创作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职业前景。
“目前‘喜报计划'已经上线了一部萌宝题材作品,即将上线一部民国情感题材作品,都是经过责编严格筛选的优质剧本。接下来,我们将重点开发一些女频作品,突出展现和表达女性的情感、情绪以及生活处境,并根据市场需求和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李逊唯表示。
撰稿:彭晓妍
摄影:封维宸
摄像:汪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