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墨雨云间》中,鼓风机似乎成了不可或缺的元素,让人不禁想起《太子妃升职记》中那场风起云涌的戏码。
近年来,古装剧的制作似乎将营造氛围感置于首位,但这种过度的追求是否已经让原本的魅力黯然失色?
氛围感的泛滥,是否已经成为了一种审美的负担?
在《墨雨云间》中,鼓风机的使用几乎到了无处不在的地步,无论是在室外还是室内,无论情节是否需要,它都在那里,吹动着角色的衣摆和发丝。
就拿剧中姜梨的去世场景来说,室内突然刮起的风,不仅吹动了她的头发,更似乎预示着她生命的终结。
而当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从床上挣扎着起身,走向梨树下,却被一股突如其来的大风掀翻在地,这一幕无疑给观众带来了一种荒诞而戏剧化的视觉效果。
女主弹奏古筝的场景同样如此,从她手指触碰琴弦的那一刻起,仿佛启动了某种神秘的机关,伴随着悠扬的琴声,她的头发和衣裙开始随风飘扬。
而这一切,都与导演侣皓吉吉的执导风格不无关系,毕竟他曾在2015年的《太子妃升职记》中,以一台鼓风机创造出了令人惊艳的视觉效果。
然而,对于2024年的观众来说,这种手法已经不再新鲜,甚至有些过时。
影视剧中对鼓风机的滥用,已经让观众感到了审美的疲劳,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无论是情感戏还是动作戏,似乎都离不开鼓风机的渲染。
“自带鼓风机”已经不再是一种夸张的修辞,而成为了一种现实。
作为观众,我们能够理解制作方想要通过氛围感来增强剧情的吸引力,但当这种氛围感变得无处不在,甚至开始显得不合理时,它就可能转变为一种诡异感。
不仅如此,氛围感的泛滥已经不仅限于影视作品,它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无论是家居装饰、个人穿搭,还是摄影艺术,甚至是社交媒体上的分享,氛围感似乎成了一种不可或缺的元素。
古人在进行重要活动前会进行一系列的准备,以营造一种庄重的氛围;现代人在做事前,同样会通过各种方式来营造氛围,以期达到一种沉浸式的体验。
“氛围感”已经成为了一种美好的象征,而“氛围感拉满”则代表着极高的评价。
但氛围感的模糊性也带来了一定的欺骗性,它让我们在追求外在形式的同时,可能会忽略事物的本质。
例如,一些网红餐厅可能在氛围感上下足了功夫,但在食物的味道上却难以让人满意。
短视频和产品的宣传也在引导我们关注情感价值,但内容的真实性和产品的质量却逐渐被边缘化。
人们为何如此追求氛围感?
氛围感通常指的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体验共同作用下,所营造出的特定气氛。
这一看似抽象的概念,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能为人们带来审美上的享受,还能激发情感共鸣,增强社交认同感和归属感。
同时,通过调整环境氛围,我们也能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缓解压力。
随着氛围感的流行,“氛围感经济”也应运而生,它反映了现代人对自我、内心世界的重视,以及对情感体验和情绪价值的追求。
然而,当氛围感的追求变得过度和盲目,它就会失去原有的意义。
滥用氛围感不仅会导致审美疲劳,还可能导向形式主义,让人忽略事物的本质和内在价值。
当所有人都在追求维持某种氛围时,新的想法和创新的尝试可能会受到抑制。
过度强调氛围感还可能引发攀比心理和虚荣心,显得做作和不自然。
随着氛围感成为社会的一种期望,人们为了追求所谓的“高级感”和“独特感”,可能会不惜一切代价去营造氛围感,却忽略了生活的本质和真正的幸福感。
有时候,人们追求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通过拥有或经历这些事物所展现出来的姿态。
这种过度的氛围营造,最终可能会演变成一种千篇一律的“流水线作业”,失去了个性化和私人化的情感体验。
如果只是盲目跟风,为模式化的“氛围感经济”买单,那么这无疑是一种不必要的消费陷阱。
我们需要对氛围感的滥用进行深思,追求视觉和情感上的吸引力时,也要确保不牺牲内容的深度、真实性和可持续性;在追求氛围美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事物的本质和内在价值。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加成熟和富有洞察力的审美观和生活观。
责编:律也人
hi~inker
欢迎你加入我们的社群
请扫码加小印 回复【入群】
- 欢迎关注印客美学视频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