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晨
《小谢尔顿》,作为《生活大爆炸》的衍生剧,已经走到了第七季,也是这部作品的终章。14岁的谢尔顿即将踏入加州理工学院的大门,我们对他后来的故事也已了然于心:这位天才在理论物理的领域不断探索,最终荣获诺贝尔奖的荣耀。
《小谢尔顿》承载了太多,它不仅是谢尔顿从童年到成年的成长历程,还承载着《生活大爆炸》12季的期待与情感。虽然连续七季的日常生活描写难免显得有些乏力与重复,但面对这位陪伴了我们17年的荧幕老友,我们还是感到不舍与柔情。
在《小谢尔顿》第六季末的龙卷风事件后,家庭生活迅速转变。玛丽陪伴谢尔顿前往海德堡学习,米希在家扮演母亲角色,小乔治承担起家庭责任,康妮外婆则要重建家园。家庭的变故让每个人都手忙脚乱,而谢尔顿在海德堡夏令营也遇到了挑战:在“聪明孩子窝”中,他失去了智力上的优势,甚至因为知识储备不足而在课堂上出糗。
然而,正是这些挑战成为了谢尔顿成长的最佳教材。在经历了前沿物理课程的洗礼后,他在顶级物理学刊上发表了论文,赢得了多家顶尖大学的青睐。随着夏令营学习、尝试炒股、父亲去世等重要事件的发生,谢尔顿的升学之路成为了最终季的期待焦点。
爱,是《生活大爆炸》的终点,也是《小谢尔顿》的主线。创作者甚至以一种幽默的方式重新解读了谢尔顿童年的阴影:父亲的出轨。在《生活大爆炸》中,谢尔顿有一个敲门必须敲三遍的习惯,这个习惯背后隐藏着一段童年的创伤。而在《小谢尔顿》中,这段创伤被改编成了父母之间的一个温馨的小游戏。这种改编既符合儿童剧的基调,也体现了主创团队想要修复谢尔顿内心创伤的意图。
《小谢尔顿》通过家庭生活的平凡,塑造了科学怪杰的非凡。天才少年的直线思维在物理研究中游刃有余,但在面对复杂的生活和人心时却显得格格不入。这种反差为剧集增添了叙事张力。
在最后一集中,虽然大小谢尔顿并未同框,但成年谢尔顿和艾米的客串为剧集增添了惊喜和温情。他们的对话引出了成年谢尔顿正在撰写回忆录的情景,这让我们从小谢尔顿的童年生活中看到了成年视角的审视。这与《王冠》系列中三位不同时期的伊丽莎白站在一起的画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谢尔顿的成长不仅仅是他所获得的成就,还包括他所失去的东西。这些“失去”提醒着我们:那些我们抱怨过的成长遗憾,可能早已以我们未曾注意到的方式丰富了我们的现在,并引领我们走向未来。大小谢尔顿的并置,补全了成长过程中的盲点:他早已得到了爱,这使得他能够在多年后与朋友和爱人相处相爱。记忆中欺负他的哥哥姐姐、不支持他学业的父亲、沉迷宗教的母亲,都得到了“爱的发现”。
《小谢尔顿》第二季中,谢尔顿在车库里等待诺贝尔奖的公布,希望中微子的研究能获奖,因为中微子总是孤独的,就像他当时的心情。但最终是证实了夸克存在的物理学家获奖,夸克总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一消息让小谢尔顿感到孤独和伤心。然而,随着镜头的移动,我们看到了莱纳德也在收听诺贝尔奖的消息,好友们和艾米逐渐出现,他们最终会像夸克一样紧密联结。
生活的魅力在于,即使在日复一日的循环中,我们依然保持好奇。谢尔顿的哥哥小乔治的故事即将以衍生剧的形式呈现,讲述他如何成为德州轮胎大王的人生故事。乔治的创业史再次证明了生活本身的力量:天才的故事固然难得,但天才身边的普通人同样值得关注。
谢尔顿和乔治,一个离开了德州,一个留在了德州,两种选择并无高下之分。但谢尔顿的传奇经历还是留给了观众一个问题:是否一定要回归故乡?
《回归故里》这本书中,作者迪迪埃·埃里蓬反思了自己通过读书离开家乡的行为,是否算是一种背叛。他在成功跨越阶级后,与自己的底层出生和生活经历产生了割裂,这种割裂表现为一种“耻感”。而这样的经历在安妮·埃尔诺和埃莱娜·费兰特的作品中也得到了回应,这些离开家乡的人心中都藏着一个不敢直言的想法:“我绝不要回归故里”,同时他们又常常面临无家可归的失落。
将这一思考代入谢尔顿的人生,这个“地名”就是德州。在《生活大爆炸》中,谢尔顿曾被引导想象一个他舒适得如同在家的地方,他的答案既非德州也非帕萨迪纳,而是他幻想中的模拟城市——谢尔顿奥波利斯。他以幽默的方式给出了“回归故里”的另一种结局,既不为自己带上背叛的枷锁,也不轻易否定过往的成长。
《小谢尔顿》最终季的最后一幕发生在加州理工的校门口。一位老师问谢尔顿:“你迷路了吗?”提着行囊的谢尔顿回答:“并没有,我就在我该在的地方。”
的确,后来的故事就是顶尖学府与极慧者的互相成就。如果天赋卓绝的人一生都不曾获得用自己的天赋来雕琢现实的机会,这未尝不是一种悲伤。而《小谢尔顿》极力缩减了这样的遗憾,物理天才沿着弦理论的轨道一路前进,而爱就是其身后最大的助力。即便这些温暖时刻曾被遗忘,但只要回头,就会发现爱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