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解读中国工作室、腾讯视频、上海广播电视台、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及学习出版社联合出品,上海广播电视台真实传媒有限公司精心制作的6集纪录片《田野之上》,通过展现当代中国乡村的真实面貌和动人故事,为观众带来了一幅时代变迁中的乡村新图景。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关于乡村生活的片段开始吸引公众的目光。那些充满泥土气息的故事,对城市居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许多人本身就是从乡村走出来的,那里承载着我们的童年记忆和精神家园;而陌生则源于我们对乡村生活的浅尝辄止,仅有的几次踏青体验只能算作浮光掠影,无法触及真正的乡村生活核心。因此,在很多城里人眼中,乡村与田野更多是一种遥远且模糊的概念。《田野之上》开篇便试图揭示这一现象背后的意义。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设在上海的一个书场内,主创团队正在观看名为《一粒米》的评弹表演,并提出了一个问题:你知道一两米里有多少颗米粒吗?经过精确计算,答案是1936颗。这个简单的实验反映了人们对日常生活中常见事物往往缺乏深入了解的现象,也暗示了人们看待乡村时可能存在的偏见——要么将乡村理想化为田园诗画般的存在,要么将其视为贫困落后的象征。
为了纠正这种误解,《田野之上》的创作者们决定深入中国各地的乡村,进行为期一年多的实地考察和拍摄,行程超过十万八千里,走访了全国100多个村庄,围绕粮食种植、畜禽养殖、人才引进等11个主题展开探讨。这些选题不仅展示了当代中国乡村发展的多元面貌,还紧密贴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力求通过“凝视”的方式捕捉乡村变化的本质,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勾勒出一幅不可或缺的画面。
打破对中国乡村的传统印象,重新审视新时代下乡村的发展现状,不仅是当前社会文化层面的重要任务,也是现代中国人需要经历的一次思想革新。
近年来,我有机会参观苏浙沪地区的农村,发现无论是乡村风貌、农业生产还是农民的生活状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使我意识到,大多数人对于中国农村的印象或许仍停留在过去某个时刻,未能跟上当下乡村快速发展的步伐。然而,《田野之上》却提供了超越个人视野的全面视角,摄制组足迹遍布全国,从北大荒到广东佛山,再到云贵高原,其广泛的拍摄范围和丰富的内容展示赋予了这部纪录片强大的说服力。
纪录片以外拍江西上饶一位稻农的春播活动作为开端,因为该地区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遗址。尽管如此,当地依旧采用传统的耕种方法,保留了古老的农业传统。随后,镜头迅速切换至机械化程度极高的北大荒,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剪辑手法意在强调传统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之间的联系,体现了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倡的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的理念。
《田野之上》每一集都巧妙地融合了多个乡村故事,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叙述方式展现了生态农业发展的多样性。例如,广西的山林散养鸡、山东的发酵床养猪技术以及内蒙古草原上的防风治沙项目等案例,无不体现了因地制宜、创新发展的理念。
此外,编导们还积极参与到拍摄过程中,与被摄对象共同参与互动,创造出许多富有创意和情感共鸣的场景。比如,在猪圈里装扮成猪八戒与养殖户一同表演歌舞,或是河南假发工厂女工们的T台秀,这些看似偏离传统纪录片风格的做法实际上是在探索一种新的纪录片美学,尝试将“直接电影”与“真实电影”两种风格相结合,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最后,在第一集结尾处,镜头聚焦于四川大凉山深处缓慢行驶的绿皮火车,它以低廉的价格和服务于当地少数民族同胞的方式,成为了连接古老与现代的纽带。这列“慢火车”象征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对传统文化和社会包容性的尊重,表明即便是在追求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也从未忘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