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误杀3》中,导演陈思诚再次尝试将快节奏与反转元素结合,以期为观众带来一场紧张刺激的观影体验。然而,影片却未能如愿地让观众沉浸于其构建的故事世界,反而因过快的节奏和频繁的视角转换导致故事叙述混乱,人物塑造也显得单薄无力。
影片前半段,主角郑炳睿(肖央饰)的形象被刻意扭曲,他挤眉弄眼、故弄玄虚的表现方式,不仅没有加深角色的深度,反而使人物显得拧巴,令观众感到别扭。此外,像反派警长这样从头坏到尾的角色,更是削弱了影片在人物关系上本应持续营造的张力,使得剧情的发展缺乏必要的冲突和变化。
实际上,优秀的反转应当是剧情发展的自然延展,服务于故事的整体推进,而不是为了制造惊喜而强行加入。但《误杀3》在尾声阶段,即便观众早已猜透了女儿不会遭遇不幸以及女老师和探长的真实身份,影片依旧执着于自我感觉良好的“精心布局”,忽视了银幕前逐渐失去耐心的观众。这种做法不禁让人联想到之前的《误杀2》,陈思诚似乎仍未从中吸取教训。
回顾《误杀》系列的历史,它既不追求故事上的连贯性,也不强调人物的一致性,而是独辟蹊径地采用了演员贯穿的方式:每一部作品都由肖央扮演一位绝望的父亲,并在结尾处安排一个大反转。尽管这种模式在首部上映时获得了不错的反响,但随着系列的发展,“误杀”二字所承载的意义似乎变得越来越模糊。
《误杀》系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原版《误杀瞒天记》的强大剧本支撑。陈思诚当时还处于谦虚发力期,既承认翻拍的事实,又严格遵循剧本进行本土化改编,因此赢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然而,《误杀2》选择了对一部20年前的美国电影进行大幅度改编,虽然票房表现依然不错,但观众对其评价却远不如前作。
作为商业电影的操盘手,陈思诚显然意识到了剧本的重要性,但他可能高估了自己的创作能力。连续的口碑失利,包括《解密》在内的多部作品,都在提醒着这位导演需要反思自己的创作策略。或许,退居二线,专注于发现并培养新人导演,才是更好的选择。
对于未来的《误杀》系列,如果还有第四部的话,希望片方能够更加坦诚地面对翻拍经典作品的选择,并且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改良,或者干脆放手给那些真正拥有原创能力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系列电影的生命力得以延续,避免《误杀》变成令人遗憾的“误会”。
《误杀3》累计斩获6亿元票房的成绩,在元旦贺岁档中排名第二,这表明市场对陈思诚及其团队的信任并未完全消失。但是,影片本身的质量问题仍然值得深入探讨。特别是快节奏叙事与内容之间的失衡,以及为了反转而牺牲人物塑造的做法,都是该系列未来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电影工业中,悬疑类型的构建离不开扎实的内容支持。即使视听语言再出色,也无法弥补故事本身的缺陷。《误杀3》试图复制《消失的她》的成功模式,但事与愿违,40分钟便揭开了男主角的反派身份,使后续剧情失去了悬念。再加上不断变换的叙事角度,最终使得原本就平淡无奇的故事变得更加凌乱不堪。
最后,当剧本结构和叙事节奏全面崩溃时,人物塑造自然难以幸免。郑炳睿这个角色,由于其反派身份被早早揭露,他的救女行动显得苍白无力。更不用说他在后半段违背人性的行为,以及最后时刻飞身挡子弹的情节,这些设计非但没有增强角色的魅力,反而进一步损害了人物形象的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