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文化论坛拉开帷幕,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剧院正在探索戏剧电影这一新兴领域,力求将经典剧目推向更广泛的观众群体。《茶馆》《哗变》等经典剧目已经提交了“龙标”申请,而《正红旗下》则完成了拍摄,正处在紧张的后期制作中。未来,这些戏剧电影不仅将登陆各大影院,还将通过线上平台向无法亲临现场的观众展示人艺的精湛演技和深厚底蕴。
冯远征指出,戏剧电影是对“第二现场”概念的一次大胆尝试,旨在打破地域限制,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到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实际上,舞台纪录电影并非新鲜事物,在国内电影市场已有先例。比如,改编自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同名电影即将在全国范围内上映,该舞剧自2021年首演以来,凭借近600场的精彩演出和在多个大型舞台上的亮相,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除了《只此青绿》,还有《新龙门客栈》这样深受网友喜爱的沉浸式越剧,以及《永不消逝的电波》《抗战中的文艺》等多部舞剧或戏剧电影,后者更是成为了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影片。这些作品的出现,标志着演出市场对头部项目的IP化运作达到了新的高度。
在过去,IP联动通常是从线上走向线下,例如《风起洛阳》的“一鱼十二吃”模式,即从电视剧出发,延伸至舞台剧等多个领域。而现在,舞台纪录电影则是以电影的形式反过来促进IP的价值增长,激发观众对于线下演出的兴趣。
事实上,热门演出作品的音像制品销售早已成为一项成熟的业务,北京人艺的话剧录像不仅在线下有着不错的销售业绩,在B站等网络平台上亦受到热捧,逐渐形成了一个演出文化传播的平台,许多观众因此被吸引至线下演出。
舞台纪录电影的兴起,不仅为演出行业的商业化进程增添了新的动力,同时也面临着艺术形式转换带来的挑战。如何在保留舞台艺术精髓的同时,让作品在大银幕上焕发光彩,是行业不断探索的方向。例如,《新龙门客栈》就尝试保留了观众互动的部分,但这也引发了一些关于观影体验的讨论。
值得一提的是,舞台纪录电影的发展不仅仅是商业行为,它还承载着重要的文化和社会价值。以戏曲电影为例,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这一形式便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旨在丰富文化艺术形态,弘扬民族传统。近年来,随着相关政策的推动,我国每年仍有10-20部不同剧种的戏曲电影问世。特别是2021年的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以其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功实现了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
通过电影这一媒介,将优质的舞台艺术推向更广泛的观众,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新龙门客栈》等作品的票房成绩相对有限,但这并不妨碍它们在IP增值方面的作用。同时,电影的上映也为线下演出带来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促进了演出市场的繁荣。
此外,电影院本身也在寻求内容的多样化和观众的增长,舞台纪录电影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因此,可以预见,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演出机构加入到这一领域的探索之中,共同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与发展。